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探寻大江源 聚焦冰和碳 ——2022年江源综合科考启动

第5131期 新闻版   出版日期:2022-07-30

  □本报记者 杨莹 通讯员 雷蕾


  7月24日,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启动。


  此次科考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组织,联合青海省水利厅、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及长江文明馆等单位开展。科考范围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区等。考察队将对冰川、河流水文、泥沙、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等进行“体检”,其中,冰储量和湿地碳储量观测是此次科考的重点。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流域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此次科考将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与适应性保护对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


  在前期遥感监测的基础上,长江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此次科考中,将通过探地雷达等技术开展冰川厚度观测,并结合前期积累的数据,匡算冰储量及变化,解析出冰川消融水资源量。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积雪特性分析系统以及冰川前缘变化观测系统等,探寻冰川变化和湖泊水量间的关系。通过系列观测分析,为江源区生态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对策。


  此次科考将采用现场调查、在线实时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营养盐、主要离子、金属元素、有机物等水环境指标数据,摸清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水生物分布情况。


  徐平介绍,江源区的碳汇情况,是此次科考重点。而研究评估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其固碳潜力,对于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痕量气体在线分析仪,现场获取水与气界面、土与气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同时,利用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组合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逐步建立起监测网络。


  据悉,早在2012年,长江科学院就开始了长江源区科考,并围绕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制定《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江源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专项规划(2016—2030年)》。针对江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科学院确立了6大研究方向,提出了专项研究课题,并从组织、投入与条件3个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擘画了江源研究和科学考察的蓝图。


  “十三五”期间,长江科学院深化江源科学考察与科学研究顶层设计,在青海省杂多县建成江源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观测实验与保护研究基地。“长江江源区水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认定为第一批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江科学院持续开展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加强多专业交叉融合、现场原型观测以及对江源重大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为长江大保护和三江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杨莹 通讯员 雷蕾
  7月24日,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启动。
  此次科考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组织,联合青海省水利厅、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及长江文明馆等单位开展。科考范围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区等。考察队将对冰川、河流水文、泥沙、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等进行“体检”,其中,冰储量和湿地碳储量观测是此次科考的重点。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流域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此次科考将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与适应性保护对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
  在前期遥感监测的基础上,长江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此次科考中,将通过探地雷达等技术开展冰川厚度观测,并结合前期积累的数据,匡算冰储量及变化,解析出冰川消融水资源量。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积雪特性分析系统以及冰川前缘变化观测系统等,探寻冰川变化和湖泊水量间的关系。通过系列观测分析,为江源区生态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对策。
  此次科考将采用现场调查、在线实时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营养盐、主要离子、金属元素、有机物等水环境指标数据,摸清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水生物分布情况。
  徐平介绍,江源区的碳汇情况,是此次科考重点。而研究评估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其固碳潜力,对于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痕量气体在线分析仪,现场获取水与气界面、土与气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同时,利用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组合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逐步建立起监测网络。
  据悉,早在2012年,长江科学院就开始了长江源区科考,并围绕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制定《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江源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专项规划(2016—2030年)》。针对江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科学院确立了6大研究方向,提出了专项研究课题,并从组织、投入与条件3个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擘画了江源研究和科学考察的蓝图。
  “十三五”期间,长江科学院深化江源科学考察与科学研究顶层设计,在青海省杂多县建成江源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观测实验与保护研究基地。“长江江源区水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认定为第一批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江科学院持续开展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加强多专业交叉融合、现场原型观测以及对江源重大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为长江大保护和三江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