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守护八百里秦川“生命线”

第4140期 专刊版   出版日期:2018-01-11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2000多万人民聚居在渭河两岸,在她的滋养下繁衍生息。她是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线”,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陕西省近年来加大渭河治理力度,“十二五”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完工,“十三五”渭河生态区建设加快实施,渭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孕育华夏文明的渭河


  渭河,汇聚着秦岭的涓涓清流,一路奔涌汇入黄河。它是华夏文明的宝库、丝绸之路的发祥地,造就了半坡文明,孕育了周秦汉唐的辉煌,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衰更替。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省境内流经四市二区。这些区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5%;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国防、科研教育基地,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陕西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水、姬水都是渭河的支流。从丝绸之路起点出发,沿着渭河,可以探究民族性格的传承纽带,细数关陇人民洒下的血汗,聆听渭河上流淌着的历史故事,寻找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渭河流域的兴盛与衰落记录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随着国家加快推进“关天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渭河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陕西省水文化专家说:“渭河不仅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惠及三秦儿女的渭河


  “之前每到汛期,大家都睡不了安稳觉,害怕下雨,害怕洪水淹没庄稼,随时做着‘逃水’的准备。现在大堤加宽加高,到汛期大家不担心洪水涌进村子,心里很踏实。”居住在渭河下游、渭南市华县赤水镇李马村的村民张石峰对渭河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陕西省委、省政府2011年启动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工程。经过5年努力,累计投资215亿元,建成堤防工程630公里,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目标。


  “渭河治理不仅使我们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交通出行也方便了,现在村里人都考虑在河滩地里种些周期性长的经济作物提高收入。我也准备把家里的10亩地种上果树,发展果业经济。”张石峰说。


  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产生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


  在兴平市,经过综合治理的渭河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生态经济观光产业蓬勃发展。在提倡扩大清水莲菜、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种植的同时,借渭河美景,依托毗邻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美食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着力建设大中城市的休闲观光和民俗体验之地。


  毗邻渭河左(北)岸渭南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渭南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渭河右(南)岸新规划了渭河南岸滨水东区和滨水西区,市区一河两岸跨河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渭河沿岸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构成了南山北水的现代城市格局。


  人水和谐发展的渭河


  古都西安,被以渭河为母体的众多水系环绕。“八水绕长安”,“绕”出了河流对城市的滋养,也“绕”出了人与水的相依相亲。


  2017年11月29日,位于西安市北郊渭河南岸的西安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在这里,人与水更加亲近,水与城市深度融合。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漫步在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内的灞渭桥车游湿地,碧水、芦苇、水鸟这些诗词中的生态之美触手可及,白鹭、灰鹤、野鸭等近40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青头潜鸭、中华攀雀等更是全球罕见的濒危鸟类。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让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成了鸟儿栖息的天堂。


  2017年12月16日,一场冬季健步走活动在西安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鸣枪开赛。湖面水鸟翩翩飞舞,岸边加油助威火热,一幅人水相亲的和谐画面铺展开来。


  生态水利风景区只是渭河生态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提升渭河治理成效,充分发挥渭河治理效益,“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决定沿渭河两岸堤防外侧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渭河生态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总结前一轮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新一轮渭河治理工作。


  根据《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陕西将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新的生态区重点开展渭河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景观提升及沿岸产业开发。目前,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在不久的将来,继秦岭生态带之后,一条长521公里呈带状分布的渭河生态景观带将展现在人们眼前。陕西将继续守护好“母亲河”,把她打造成造福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2000多万人民聚居在渭河两岸,在她的滋养下繁衍生息。她是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线”,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陕西省近年来加大渭河治理力度,“十二五”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完工,“十三五”渭河生态区建设加快实施,渭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孕育华夏文明的渭河
  渭河,汇聚着秦岭的涓涓清流,一路奔涌汇入黄河。它是华夏文明的宝库、丝绸之路的发祥地,造就了半坡文明,孕育了周秦汉唐的辉煌,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衰更替。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省境内流经四市二区。这些区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5%;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国防、科研教育基地,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陕西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水、姬水都是渭河的支流。从丝绸之路起点出发,沿着渭河,可以探究民族性格的传承纽带,细数关陇人民洒下的血汗,聆听渭河上流淌着的历史故事,寻找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渭河流域的兴盛与衰落记录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随着国家加快推进“关天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渭河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陕西省水文化专家说:“渭河不仅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惠及三秦儿女的渭河
  “之前每到汛期,大家都睡不了安稳觉,害怕下雨,害怕洪水淹没庄稼,随时做着‘逃水’的准备。现在大堤加宽加高,到汛期大家不担心洪水涌进村子,心里很踏实。”居住在渭河下游、渭南市华县赤水镇李马村的村民张石峰对渭河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陕西省委、省政府2011年启动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工程。经过5年努力,累计投资215亿元,建成堤防工程630公里,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目标。
  “渭河治理不仅使我们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交通出行也方便了,现在村里人都考虑在河滩地里种些周期性长的经济作物提高收入。我也准备把家里的10亩地种上果树,发展果业经济。”张石峰说。
  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产生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
  在兴平市,经过综合治理的渭河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生态经济观光产业蓬勃发展。在提倡扩大清水莲菜、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种植的同时,借渭河美景,依托毗邻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美食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着力建设大中城市的休闲观光和民俗体验之地。
  毗邻渭河左(北)岸渭南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渭南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渭河右(南)岸新规划了渭河南岸滨水东区和滨水西区,市区一河两岸跨河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渭河沿岸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构成了南山北水的现代城市格局。
  人水和谐发展的渭河
  古都西安,被以渭河为母体的众多水系环绕。“八水绕长安”,“绕”出了河流对城市的滋养,也“绕”出了人与水的相依相亲。
  2017年11月29日,位于西安市北郊渭河南岸的西安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在这里,人与水更加亲近,水与城市深度融合。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漫步在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内的灞渭桥车游湿地,碧水、芦苇、水鸟这些诗词中的生态之美触手可及,白鹭、灰鹤、野鸭等近40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青头潜鸭、中华攀雀等更是全球罕见的濒危鸟类。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让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成了鸟儿栖息的天堂。
  2017年12月16日,一场冬季健步走活动在西安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鸣枪开赛。湖面水鸟翩翩飞舞,岸边加油助威火热,一幅人水相亲的和谐画面铺展开来。
  生态水利风景区只是渭河生态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提升渭河治理成效,充分发挥渭河治理效益,“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决定沿渭河两岸堤防外侧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渭河生态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总结前一轮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新一轮渭河治理工作。
  根据《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陕西将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新的生态区重点开展渭河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景观提升及沿岸产业开发。目前,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在不久的将来,继秦岭生态带之后,一条长521公里呈带状分布的渭河生态景观带将展现在人们眼前。陕西将继续守护好“母亲河”,把她打造成造福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

作者:刘艳芹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